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读中国“绿色密码”
添加时间:2014-01-08    阅读次数:3375

生物组培核心
植物
组培技术可打破物种界限,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和重组转移,对品种的抗性、品质、产量等性状进行协调改良,在缓解资源缺乏、保障木材安全、粮油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林业功能等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可以说,林业生物组培技术是解开中国绿色密码的关键所在。
组培快繁——新品良种效益大
我国是资源丰富,林木业发达,现在由于各种环境及其他因素,导致植物资源频频面临危绝的困境,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种源品种退化混杂,品质、产量等生长特性和丰产性状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状态,例如油茶、华盖木、白芨等植物林木资源,其中,大约90%的油茶林份产果量低、出籽率低、出油率低,都属于低产林类型。
唐志城是昭平县仙回乡大中村扎口小组林农。早在1985年,他就开始在自家责任山种植油茶林。由于品质不高管理粗放,产量一直上不去,9亩油茶亩产茶子果300公斤、茶油15公斤左右。2010年以来,他每年投入资金2700元进行抚育施肥,实施低产改造。低改的当年就见了成效,每亩盛产茶球500公斤、茶油25公斤,增产2/3。按茶油每公斤50元计算,可增收4500多元。家住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乡麻石村中团屯的蒙家亮,通过对自家50多亩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年收入由原来的5000余元增加到3万多元。在他的影响下,麻石村大部分农民对自己家里的低产油茶林进行了改造。目前,全村实施油茶低改面积达1.3万多亩,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这是生物组培技术在油茶领域应用的实例。目前,我区选育出的岑溪软枝油茶良种已在我国南方14省(区)310个单位推广造林15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岑软2号、3号无性系繁育与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国率先突破油茶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油茶芽苗砧嫁接、无性系扦插轻基质育苗关键技术,建立了油茶良种组培快繁再生体系,填补了油茶无性系造林空白,在全区及东盟等国推广造林10多万亩,累计总产值15亿元。
2012年,自治区主席科技资金项目油茶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全面完成,油茶组培生根技术率先在全国获得突破并规模化生产,其中油茶组培继代芽嫁接育苗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一项目成果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区的油茶组培苗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油茶繁殖方式多元化,为油茶产业发展对优质种苗的迫切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遗传改良——良种壮苗产业化

林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优质苗木,良种更新换代频繁,特别是新育成品种,良种母树少,短期内要求提供大量良种苗木,传统繁殖方法无法达到。而利用组培育苗,可有效应用快速繁殖推广良种,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所需优良品种的植株。其中利用植物组培技术,在桉树引种、无性系培育、生物技术、高效栽培、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引入科技成果,引进产量高、抗风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无性系桉树广林9号,已成为企业主要造林品系之一。这是桉树无性快繁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广使用的成效之一,桉树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提高产量200%以上,解决了林浆纸原料林建设中严重缺乏种苗的瓶颈难题。
桉树是外来优良速生丰产用材树种,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人工林树种之一。近年来,成熟的桉树良种培育技术推动我区桉树人工林迅速发展,面积近27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每年桉木材产量占全区木材总产量的70%以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并渗透到林业科技与生产的诸多领域。
林业生物组培技术

生物组培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生物离体的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和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生长、分化、增殖,甚至再生新生物的过程和技术。即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组培技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应用于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有益天然产物离体产生、其他林业生物技术等领域。

济南亚龙组培:感谢大家对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读中国“绿色密码” 的阅读,如果喜欢可以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欢迎阅读更多资讯

最新成果展示

亚龙客户见证

济南亚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www.yalongsw.com 备案号:鲁ICP备13028272号-1
全国咨询热线:15688856699 13356696123 邮箱:YL@yalongsw.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北路777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