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科委于1979年成立了高原生物研究室,在研究室基础上1981年成立了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所设有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植物资源研究室、动物资源研究室、昆虫资源研究室、植物化学研究室、生物资源研究中心。植化实验室、组培实验室、超临界萃取室3个实验室,植物标本室、动物标本室和昆虫标本室3个标本室。共有专业人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
自1981年成立以来,研究所已出版学术著作《西藏植物名录》、《西藏经济植物》、《西藏大型经济真菌》和《南迦巴瓦峰维管束植物》,其中《西藏经济植物》和《西藏大型经济真菌》获自治区二等奖。研究所科技项目《羌塘高原野生动物生态调查》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红景天基础研究》、《黑颈鹤的越冬数量及生态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所在多次植物资源考察中,还发现了一批植物新种。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星火项目—红景天的研究开发。1990~1993年,进行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1995年,开展了濒危药源植物胡黄连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西藏红景天生态保护的研究,1995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1997年,开展了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2000年,开展拉萨河流域典型植被恢复试验。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还有《藏红花栽培实验研究》、《雪莲花化学成分研究》、《绵羊颠古病研究》等。
2017年9月份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组培实验室由亚龙生物提供组培方案及组培设备更新,随即投入正常使用。组培实验室参照科研单位的实验标准,依据亚龙生物组培系统方案,配备严格的无菌系统,为植物组培实验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